近日,江蘇省委宣傳部與省總工會聯合發布表彰通報,蘇墾農發新洋分公司農科所所長、機關黨支部書記王升同志榮獲第二十一屆“江蘇省文明職工”稱號。
不畏病魔,矢志農業振興夢。來自內蒙古的王升,幼年經歷饑寒,從小便在心中埋下“讓更多人吃飽飯”的信念。1991年,從南京農業大學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畢業后,他懷揣理想投身新洋農場,成為一名土肥技術員,從事耕地質量監測、改善土壤物化性狀、作物施肥技術、栽培技術創新等研究工作。然而,命運在1996年給他沉重一擊,他被確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,這是一種被稱為“不死的癌癥”的疾病,至今無法根治。醫生建議他調離崗位休養,但王升的心早已深扎在這片土地。盡管脊柱逐漸變形、行動日益困難,甚至常年伴隨劇痛,他依然以驚人毅力扎根農業科研一線。那時候跑田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,不能走路騎車,他就把自行車當作拐杖推著走。就這樣,他推著自行車踏遍了新洋農場的每一寸土地。
精于土肥,給大地喂飽營養餐。在土肥技術研究的過程中,王升聚焦農業增產增效,每年根據土壤肥力的演變、栽培技術的革新、氣候條件的變化,對農場農作物施肥提出合理建議,這些建議在農業生產實施應用后均取得了滿意成效。2007年,新洋農場被列為省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場,項目期為9年。王升不顧脊柱炎病愈康復需要體形矯正,帶領項目團隊開展野外調查、采樣測試、田間試驗、配方設計、配肥加工、示范推廣、宣傳培訓、數據庫建設、耕地地力評價、效果評價、技術創新等工作,一年內完成了三年的取樣任務,及時完成室內檢測工作,在最短時間內取得相關數據,及時建立了新洋農場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、縣域耕地質量信息系統和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,肥料配方詳細到每一塊條田、每一種作物。不僅如此,王升還注重成果轉化,于2009年將試驗的延長肥料有效期、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水稻基肥機械全層施用技術在全場推廣應用,讓農作物產量再上新臺階。他先后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科技論文40多篇,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、江蘇農墾科技進步獎、南京農業大學“金善寶農業科技獎”等獎項6項。
育繁良種,挑起重擔往前走。2014年,王升“轉戰”育種領域,負責良種提純復壯,新品種引進、篩選、推廣,大小麥育種等工作,為龍頭企業服務。“種源安全關系到農業振興,必須要保證純度、提高產量。”試驗田的成百上千塊展示牌代表著對應品種,每個品種的特性以及是否適合當地種植,王升心里都很清楚。農業受環境、氣候影響很大,篩選能適應多種條件種植的品種、拿出普遍推廣的措施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,在農業科研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下,品種更新換代有了科學依據。近年來,借助國家種業振興的東風,王升帶領團隊靜默耕耘,為墾區乃至更廣區域的品種更新與技術進步作出了扎實貢獻。
在同事眼中,王升不僅是嚴謹的科學家,更是善于帶團隊的領路人。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與激勵機制,將農科所打造成農科院的標桿單位。他甘為人梯,悉心培養了一批批青年才俊,并主動向他們提供發展平臺和機會,近年來已向農科院總部及兄弟單位輸送了數名骨干人才。他所帶領的團隊多次被評為“先進集體”,科研薪火,生生不息。
因貢獻卓著,王升先后獲評“江蘇農墾首席農藝師”“江蘇農墾最美人物”“感動農發十大人物”等榮譽稱號。然而于他而言,最高的獎賞始終是土地饋贈的豐收。
“搞了大半輩子科研,苦多樂更多。”王升笑著說,“只要身體允許,我就要一直把論文寫在農墾大地上,用科技成果助力農業增產增效!”他以佝僂之軀,挺立起農業科研者的精神脊梁;以蹣跚腳步,丈量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。榮獲“江蘇省文明職工”稱號,正是對他三十余載如一日守望田野、以熱忱和堅韌踐行“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”的最好致敬。
來源: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