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多年前,廣西國控集團的漁業以露天池塘為主,“春播一塘苗,秋收看天意”是常態,遇上洪澇、高溫,畝產勉強能達到1.5噸,抗風險能力弱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。如今,走進廣西國控集團的各大漁業基地,水面波光粼粼,水下魚肥蝦壯,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廣西國控集團錨定設施漁業轉型,累計投入2.33億元,建成26個覆蓋多品種、多模式的現代化漁業項目,構建起“標準化池塘+陸基工廠化”雙輪驅動的養殖矩陣,讓“穩豐收”有了硬支撐,更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。今年上半年,廣西國控集團漁業養殖面積1.4萬畝,水產品產量7200噸,產值約1億元。
走進基地明陽農場公司的現代漁業創新示范中心,200多個直徑8米的陸基圓池整齊排列,配套的高位蓄水池、水質凈化系統、尾水回收裝置形成閉環。“這可不是簡單的‘水池’,而是‘智能養魚艙’。”基地負責人陸地介紹,項目分三期推進,目前一期和二期已投產,三期將新增200個陸基圓池和75個苗種培育池,建成后圓池總數達409個,還將申報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羅非魚良種場。
產量的躍升最有說服力。明陽農場公司的池塘邊,技術員黎遺富指著滿塘的羅非魚笑著說:“標準化池塘能達到2至2.5噸,圓桶養殖單桶就能收2.1噸!”
通過種苗、技術輸出,明陽農場還輻射帶動南寧市江南區等周邊農戶優化養殖模式,幫助當地新增標準化養殖面積500畝。
金光農場公司更玩出了“立體花樣”——在其蝦鱔立體生態養殖基地,上層網箱養花斑鱔,下層池塘育蝦,“一水雙收”的模式讓水體“上下都生金”,不僅畝產值預計突破9.5萬元,水體利用率還提升20%。
為了保障種苗供應,金光農場還建成廣西首個花斑鱔苗種標準化繁育中心,實現苗種規模化、規范化培育,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,還可為周邊養殖戶提供可靠種苗保障,推動當地水產養殖產業向高質量方向邁進。
新興農場公司的沙塘現代漁業基地以圓桶循環水項目為核心,構建起“魚苗繁育—飼料動保+精品養殖—吊水提質+鮮活銷售—預制菜加工”的完整產業鏈閉環,大力推行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漁業經營模式,有效整合自有水面300余畝及周邊轄區水面3000畝資源,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。
火光農場公司388畝牛蛙養殖基地,今年商品牛蛙出欄400萬斤,能滿足200萬消費者的餐桌需求。
“以前養魚,凌晨3點就要起來巡塘,看水色、測溶氧,稍微疏忽就可能‘翻塘’。現在有了智慧系統,坐在值班室里就能輕松掌握十幾個池塘的水質情況。”明陽農場公司技術員黎遺富的感慨,道出了廣西國控集團漁業“科技賦能”帶來的變化。
從“經驗判斷”到“數據說話”,廣西國控集團通過搭建智慧養殖體系、深化產學研合作,用科技給漁業裝上“智慧大腦”,讓豐收既有“斤兩”,更有質優、價高的“含金量”。
明陽農場公司的智慧物聯網車間里,屏幕實時顯示水溫、溶氧量,技術員可以隨時掌握水體情況。通過這套科學養殖監測系統,死亡率從以前的15%降到5%以內。更關鍵的是,該公司聯合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開展羅非魚良種培育,成功培育出“桂非1號”羅非魚品種——該品種生長速度比普通羅非魚快20%,出肉率提高10%,還獲得了“一種模擬羅非魚的繁育培育裝置”“一種用于耐寒羅非魚育種的可調溫培養裝置”2項實用新型專利。依托這些技術,該公司開發出的脆肉羅非魚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,增值率達54%。
火光農場的牛蛙AI管理系統,則把“精準養殖”做到了極致。系統通過攝像頭捕捉牛蛙的攝食行為、生長狀態,結合環境數據自動調整投喂量和頻次,讓牛蛙生長周期縮短10天,今年預計總產值達3125萬元。
良豐農場則在“黑魚養殖技術”上實現了突破。過去,黑魚因應激反應容易跳水,成活率僅75%,成為制約產量的“卡脖子”問題。農場技術團隊經過反復試驗,創新出“微流水+低水位”養殖技術——通過控制水流速度、降低水位,減少黑魚的應激反應,成活率一下提升至90%以上。
“以前魚養得再好,也怕‘賣難’——夏天鮮魚放不住,只能低價賣;冬天市場需求少,又得壓塘。”沙塘現代漁業基地養殖戶陳路路的話,道出了傳統水產養殖的銷路痛點。為破解這一難題,廣西國控集團從“渠道拓展、產業鏈延伸”雙管齊下,構建起“從魚塘到餐桌”的全鏈條布局,讓每一份收成都能賣得好、賣得穩。
渠道的多元化,讓“好魚”有了更多“好出路”。在批發市場端,明陽農場公司成功開拓南寧市吳圩鎮周邊及南寧核心水產批發市場,銷售網絡覆蓋批發市場、電商平臺、生鮮超市、餐飲企業等多渠道。今年上半年,明陽設施漁業養殖基地銷量突破262.18噸,新興農場公司“柳江河”水產品每天有2噸的鱸魚、草魚從基地直達消費者餐桌。今年7月,良豐農場公司1670.5噸黑魚、263.25噸鱸魚通過中國良好農業規范(GAP)一級認證,為魚品打入高端商超平臺渠道以及提升產品價格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產業鏈的延伸,則為“賣魚路”加上了“安全閥”。明陽農場公司投資5000萬元的“墾小鮮”食品加工廠,是集團產業鏈延伸的關鍵一環。工廠內,經過20道工序處理,實現原料在線智能稱重、分揀驗收、自動去鱗、切片,采用零下196攝氏度液氮速凍技術,最大限度鎖住鮮味。“以前鮮魚價格波動特別大,旺季時能比正常活魚價高出30%左右,淡季又會比正常活魚價低30%左右。現在有了加工廠,能將價格穩定在10%的幅度內波動。”食品工廠負責人黎燦陽介紹,自今年6月26日投產以來,已采購活魚和牛蛙181.4噸,通過深加工后產出的魚片等產品產值超370萬元。
良豐農場公司則在產業鏈上游布局,規劃建設一個年產5000噸規模的黑魚魚片加工廠及年產2萬噸水產飼料廠。“加工廠建成后,可實現年產銷黑魚等鮮魚及加工品1萬噸以上;飼料廠建成后,不僅降低飼料成本10%以上,還能保障水產品的品質與安全。”良豐農場負責人胡如海說,項目將列入“十五五”規劃重點項目,建成投產后將形成“飼料生產—養殖—加工—銷售”的完整產業鏈,帶動更多水產養殖戶融入產業體系。
40余年的堅守與轉型,廣西國控集團用設施筑牢豐產根基,用科技破解養殖難題,用全鏈打開增收通道,讓“年年有余”不再是停留在春聯上的祝福,而是刻在八桂大地的民生答卷。隨著明陽農場國家級羅非魚良種場、自治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加快建設,廣西國控集團的漁業版圖還將繼續擴大,而這條“產業興、農戶富”的道路,也將越走越寬廣。
來源:農民日報(https://szb.farmer.com.cn/nmrb/html/2025/20250920/20250920_7/nmrb_20250920_13115_7_1969160723935367262.html)